目前分類:職場生存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出處:2009年6月 Cheers 雜誌

 

從老闆身上學習到…

有一位能力不錯的年輕人經常批評他的主管或老闆,只會出一張嘴,什麼都不做。
文/丁菱娟 圖/
2009年6月 Cheers 雜誌

聽到此言論,我總是要他再想一想,他的老闆真的一無是處嗎?那為什麼他會當高階主管或老闆,而不是你?這位年輕人氣憤地說,那是他運氣好,還有他關係好。

看來這位年輕人心中充滿了不明與憤怒,真想把他的主管除之以快哉,但又無能為力。

於是我分析給他聽,如果這個主管這麼爛,爛到讓你度日如年,為什麼不瀟灑離去,另覓良棲?

那如果這位主管真的運氣好、關係好而做到這個位置,表示這個能力是可行的,在市場上是有價值的,那為什麼不趁機好好學習呢?

的確很多老闆只出一張嘴,但大部分的情況是,一張嘴就能夠把事情擺平,你說這嘴厲不厲害?

有的老闆真的關係很好,我們想見一直見不到的人,他就有辦法喬到,見了關鍵的人、講了關鍵的話。這是不是一種能力?這位老闆的運氣好也是因為這些能力累積而成的吧!

我的觀點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個老闆會做到高位一定有他的道理,企業也不是省油的燈,否則不會花白花花的銀子請他來只是擺著,因此不要只有抱怨,好好去想其中的道理吧!

倘若真遇到不好的老闆,看清他哪裡不好,好好警惕自己當主管時不要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跟他共事讓你度日如年,至少你還可以選擇離去。

同樣的,若遇到優秀的主管,趕快趁機好好近身學習,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更高,這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

在我的職涯中,曾經碰過壞主管也曾碰過好主管,我就是用這種態度去看事情,尤其是碰到好主管的時候,我總是熱切地問、偷偷地學習,這是我工作上最快樂的一件事,因為事半功倍,比自己K書還有效。

只有曾經碰過一個心機太重的主管,令我失望,在我學到自己想學的功夫時,就辭去工作。有時想想今天我之所以為我,這些主管都有一定的貢獻。

如果你是在一間大公司上班,更棒的是你還可以選擇公司周遭或別的部門主管們,挑你所欣賞的,或自己所缺乏的那一塊,看他們怎麼做,看久了總會模仿吧!

別忘了老闆可是我們的貴人,不管好的壞的,都可供我們學習,千萬別喪失了大好機會。從老闆身上學,可是職涯中最物超所值的禮物呢!

(作者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olive.ting@eraogilvy.com,本文轉載自20090610經濟日報)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出處:2003年3月 Cheers 雜誌

 

如何與善變的主管共事?

善變的主管主要有4大類型,部屬該如何見招拆招,不再因為主管朝令夕改而疲於奔命?
文/張瑞明 圖/
2003年3月 Cheers 雜誌

雖然我們常說「朝令有錯,夕改何妨」,但管理上,這樣的情形會造成組織和人員付出很多成本,一個善變的主管,也會讓在他手下做事的人疲於奔命。善變的主管可以歸納出四類。

4種善變的主管

第一類是完美主義型的主管

他一直在追求最佳的決策品質,可能今天就推翻昨天的決策,因為他還沒達到完美的境界,決策一直在變化,這類主管還是佔大部分。

第二類是優柔寡斷型的主管

他拿不定主義,今天聽張三說這樣好,就決定這樣做,明天又因為李四說那樣好,就決定那樣做,似乎是受外界影響,自己沒有定見。

第三類是喜怒無常的主管

翻臉跟翻書一樣,他的決策完全取決於他的情緒,高興時就叫你這樣做,不高興就叫你那樣做,同一件事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第四類是借刀殺人的主管

他決策的動機,根本不是為了完成公司的任務,而是為了達成自己個人的目的,這種主管是最可怕的主管。我就曾經接觸過這類主管。他要部屬去找某一家保全公司報價,後來這家保全公司做了完整的報告和報價,部屬以為主管可能會把生意給這家保全公司。

後來主管下令,拿這家保全公司的報價去跟另一家保全公司講:「只要你們便宜5%,我們就把生意給你們做,」後來另一家保全公司真的就搶到這筆生意。後來大家才發現,這名主管原來跟之前那一家保全公司的高階主管有過節,特別利用這個機會來整人,完全出乎部屬的意料之外。

不同類型主管的相應之道

這類會借刀殺人的主管,短時間內可能在公司盛氣凌人,稱霸一方,但長久下來,不見得會被公司接受,我覺得最好還是保持距離。
 
會借刀殺人的主管心術不正,決策的動機不正當,跟久以後耳濡目染,容易變成同一型的人,對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幫助,這樣的環境也許不值得留戀。

而跟優柔寡斷的主管共事時,因為主管拿不定主意、一直都不放心,也不信任別人,所以部屬首先要取得主管的信任,讓主管放心,甚至於依賴。

跟優柔寡斷的主管共事可能學不到東西,但如果是能力很強的部屬,其實剛好能變成主管身邊的紅人,甚至成為幕後的老闆。

至於喜怒無常的主管,如果不是因為主管的壓力太大,可能就是心理已經不健康,他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跟這種主管相處,要變成一個很好的諮商者,要協助他分析問題,尋找對策,抒解主管的壓力,讓主管能從容面對問題。

至於最有可能碰到的是跟完美主義類型的主管共事,這類主管可能會給部屬很多的要求、指導,真的會很辛苦,甚至會覺得身心俱疲。
 
當這類主管的部屬,提供給主管的訊息要完整而且正確,讓主管能做出近於完美的決策,還要把吃苦當做吃補,成長的速度就會很快,也是一種福氣。

提供最完整的方案避免主管善變

其實不管哪一種類型的主管,部屬都是相輔相成的角色,如果已經知道主管善變,部屬要跟主管反應,衡量決策變化的利弊得失。如果改變的成本高於將會獲得的利益,甚至比原來更糟,其實一動不如一靜。

而一開始就要做正確的決策,應該是找到所有決策的方案後,仔細的評估哪一種決策最能解決問題,帶來利益,之後才不會因不同的方案提出而有不同的決策。

所以要讓主管不再善變,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主管先做出最有利的決策,之後才不會因為有其他的方案出現而善變。
 
而主管也應該成為資訊的節點,不光是由部屬提供資訊,而是由各方面取得,才能做出最適當的決策,減少部屬和組織因改變所要付出的成本。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天下雜誌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580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裡,「能力」不盡然是唯一決定升遷的因素。脫穎而出的條件,往往來自「關鍵性差異」。

 

作者:劉鳳珍  出處:Cheers

 

「什麼都會做的人」不必然比「只會做一件事」的人更加優越。或許後者可能走上一條艱辛的路,但是專注一項專長的結果,卻有可能累積出「只有一項專長,但卻沒有人可以超越」的爆發力。

同樣地,「知道得多的人」也不必然比「可以快速抓到重點」的人更加出眾。在競爭資訊越來越複雜、決策速度比快的環境下,誰可以搶先抓到重點、快速出手,領先競爭者的籌碼才會更多。

面對競爭的速度愈來越急迫,化繁為簡的重點整合能力,開始成為許多企業對專業經理人的基本要求。這項能力的重要性,在今年甚至被奇異公司(GE)列為全球各地領導人最需要培養的特質之一。奇異以“clear thinking”(思考清楚)要求高階主管必須具備下列5項能力:

● 從各種複雜資訊中,找出可以聚焦、並且有優先順序的發展重點。
● 能夠清楚而且精準的溝通訊息。
● 能將策略轉換成明確的業務目標,並且賦予清楚責任。
● 在資訊正確的前提下,做出兼顧速度與準確性的決策。
● 讓獲利持續成長,激勵員工榮譽感與不斷創新。

所以,不要小看「掌握重點」對於個人升遷的正面意義,它很有可能是你在專業外。可為自己創造關鍵性差異的使力點。

龔天行(富邦金控總經理):讓別人follow你的思考,就成功了!

在金融業的法人、媒體圈中,剛接下富邦金控總經理職務的龔天行,人氣指數頗高,鮮有人從負面的角度評價他。過去他擔任財務長與發言人的角色時,面對詢問,總是有問必答,而且提綱挈領。

即使有時候礙於策略或市場性因素,無法具體答覆所有問題,但他始終溫溫有禮、親和的溝通態度,反倒讓許多提問的投資人或記者願意理解他的處境。

3月初,在富邦金控的法說會上,荷銀證券研究部協理張進森一口氣丟出7個問題,雖然龔天行針對幾個數字沒有正面回答,但張進森會後卻沒有不滿意的評語出現:「他善盡了他的角色。」他的表現也獲得國際肯定。連續兩年(2004與2005年)贏得專業財經雜誌《機構投資人》(International Investor )評選為台灣區以及亞洲金融業「最佳財務長」。這項調查主要以機構法人、分析師或專業投資人的眼光來看財務長的專業與對外溝通能力。

10分鐘化繁為簡的功力

在外資嚴格的眼光中,連續兩年獲此殊榮,凸顯的也是龔天行在對外溝通時,出眾的「掌握重點」能力。這是他在第1份工作時,花了5、6年時間不斷學習,讓自己把數百頁研究報告,一律在10分鐘中內簡報完畢所打下的厚實基礎。後來他在工作上的升遷,「全奠基於此。」

掌握重點條理分明,更展現在當年富邦銀行併購台北銀行的策略上。「我們用100頁的PowerPoint說明,有文字也有圖表,一樣很清楚,」龔天行捨棄多數人採取的「做官樣文章」提案策略。他認為,只要重點清楚,「讓別人跟著你的大綱,follow你的理路思考,跟著你去想事情」,就成功了。

現任公視董事長陳春山,對於龔天行掌握重點、整合不同意見的能力便給予高度讚許。

讓人喜歡的影響力

由於嫻熟金融法令,陳春山在4年前富邦金控成立時擔任法律顧問。當時龔天行也剛接下金控的財務工作。陳春山貼近觀察,不管是面對主管機關的裁量權、內部專業經理人的不同爭辯,「他總能從複雜的意見中,找出大家都有共識的重點,達到管理目標。」

陳春山認為其中一個關鍵是,「他有一種讓人喜歡的特質。」陳春山分析,相較於專業經理人常予人高高在上、績效導向或脾氣不好的形象,龔天行待人總是循循善誘、謙和有禮的態度,「在金融業很特別,這種特質也讓他的影響力可以很善意的擴散開來。」

2000年到富邦工作前,龔天行在海外國際投資公司AIG、花旗、華登等,工作、生活近20年。1999年暫別工作時,因篤信基督,他還回到台北汀州路的中華神學院就讀了1年,或許也是他領導魅力與眾不同的來源。這位獨特的銀行家,首度與上班族分享,他如何在工作上化繁為簡的心得。

Q:你曾提及「掌握重點」的能力對你個人職務升遷助益頗大,這也是很多人想學習的,談談你個人的經驗?

A:我想我很幸運,第1份工作是在美國的銀行擔任經濟分析,因為常被指定要求做不同主題的報告,而且要將結果在10分鐘內講出來,對我來說是很好的訓練機會,當然也是一種磨難。畢竟語言和老外仍有一段差距。但仍有幾個重大的學習意義,例如語言能力的進步,其次是如何濃縮時間,在10分鐘內有頭有尾的講完一個重點。因為時間很短,所以也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視覺上的電腦輔助工具,但是當時沒有這麼方便的PowerPoint,所以除了報告內容外,也要去想,可以搭配什麼樣的視覺工具去呈現你要表達的重點,那是很好的訓練。

尤其你要懂得如何從聽眾的角度去想、讓他聽懂,即使你是花了1個月去做一個研究,但表達只有10分鐘,你就要簡化你的重點。你也必須說服自己要有「說故事」的能力,因為說故事一定要「有頭有尾」,情節要連貫,就像你寫文章一樣。但這中間最困難的往往是如何處理「轉折點」(transition),因為你要從一個point轉到另一個point,它考驗著你的思路是否連貫,若能做到,就是很重要的訓練。

Q:這段學習歷程多久?

A:可能大家平常在工作上,或多或少有這樣的學習,但因為我的工作性質本身,就是一直要做這件事,把所有研究都濃縮成10分鐘菁華,所以這段歷程還滿長的,大概有5、6年之久,那也是我目前為止做得較長的一份工作。

Q:化繁為簡、處理轉折的能力要如何培養?

A:化繁為簡就是要把脈絡找出來,把一個東西講得透徹,要找出主線,把其餘東西割捨掉,和主線連在一起。在這點上,我覺得語文能力就很重要。在台灣學習過程中,常常覺得作文不是很重要,但在美國,我看我孩子的學習過程,英文能力才是決定升級最重要的因素,因為語文是最「邏輯」的東西,會幫助你思考。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出處:經理人雜誌(轉載自104教育進修週報網頁)

http://www.104learn.com.tw/events/wp/2009/man_060.htm

 


【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智慧】/
時間管理》拒絕浪費時間


時 間是最匱乏的資源,若無法管理時間,就絕對無法管理其他任何事。」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時間的供給毫無彈性可言,無論需求何其龐大,供給也不會跟著增加。因此,致力於追求工作成效的經理人深知「認識你的時 間」(Know Thy Time)的重要性。他將「如何有效管理時間」,拆成4個部分加以說明:

1.找出占用時間的根源

經理人必須處理的事情很多,包括出席社交活動、與組織成員溝通其工作目標、制定人事決策,以及因應環境的迅速變遷,靈活彈性地推動變革與創新等等。

正因為上述活動均需要耗費相當時間,才能做得好,所以經理人必須隨時警覺:自己實際上可用於追求成效、做出貢獻的時間,極其有限。
2.診斷時間的分配及應用

「人 類本來就不擅長管理時間,」杜拉克反覆強調,人們對於自己時間的支配,經常會產生「錯覺」,自以為運用得當。他曾經請某公司董事長,根據自己的想法及記 憶,寫下他的時間支配情形,得到的結果是:三分之一用於與公司主管互動、三分之一用於與重要顧客往來、三分之一用於社交活動。

在此同時,杜拉克也請該名董事長的祕書,依據老闆「實際從事的活動」,連續記錄6星期。結果呢?董事長根本沒花什麼時間在那3件「他自以為」的事情上,反而是經常打電話給各個生產部門,督促他們趕緊為與董事長有私交的客戶發貨,打亂了生產節奏,造成工作延遲。

因此,杜拉克建議,經理人如欲掌握及管理每日時間的使用情形,必須採行以下兩個步驟。

Step1-即時記錄時間的實際使用情形:
無論是自行記錄或請他人協助,重點在於記下自己每個時間點上實際從事的活動,而且必須「即時」(real time;實際發生事情的當刻)記錄,不可根據事後記憶。

杜拉克指出,做事有成效的經理人,每年至少會進行兩次這種自我記錄,每次約持續3?4星期,並依據這份紀錄來檢討與重新安排每日、每月的活動時程。

Step2-排除浪費時間的活動:
為找出哪些事情或活動,根本毫無生產性可言、只是徒然浪費時間,並設法加以減少或消除,經理人必須自問以下3個問題:

(1)「如果完全不做這些事,會發生什麼後果?」答案若是「沒有影響」,就立即停止。類似這種不做也無關緊要的事,根本就是浪費時間,自然不容許出現在經理人的時間表裡,搶占珍貴稀少的時間資源。

有個一年到頭幾乎每晚都要應酬的董事長,在檢討自己的行程後發現,其實有三分之一的聚餐根本無須公司主管出席,更別說有些場合的主辦單位只是禮貌性地邀請,其實不歡迎、也不預期他的光臨。

(2)「在我的時間紀錄表上,哪些活動是交給其他人做,也能做得一樣好或更好的?」上述那位董事長進一步發現,他有另外三分之一的餐敘應酬,只需其他主管出席即可。

(3)第三個問題,是經理人應向部屬提出:「在我(經理人)所做的事情當中,有哪些事對你(部屬)的工作成效根本毫無貢獻,純粹只是浪費你的時間?」經理人必須節制自己,避免讓部屬做白工或從事對組織沒有貢獻的事。

例如,除非有必要,否則主管應避免動輒召集全員開會。比較理想的做法是,會前發出通知,說明哪幾位成員將於何時、何地、就哪個議題展開討論,自認有必要出席者,歡迎列席。至於未能出席者,會後將收到完整會議紀錄,並歡迎他們表達意見。
3.剷除組織導致的時間耗損

有些情況下,時間的浪費是導因於組織的管理拙劣或架構有缺陷:

(1)反覆發生緊急狀態(recurrent crisis):照英文字面翻譯,就是一種危機重複發生兩次以上。杜拉克認為,「反覆發生的危機是經理人辦事不力的表現」,可能是缺乏有系統的工作方法或長遠規畫。

(2) 人員太多:組織內一旦人員過剩,就可能會妨礙工作成效,因為人們必須花愈多時間在「溝通」,而非用於執行任務。杜拉克說,一旦高階主管必須撥出特定時間 (例如10%)用於「人際」問題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糾紛、摩擦,或調整工作上的地盤爭奪及互相合作等問題,大致就可研判組織的人員過剩。

(3)會議過多:當時間紀錄表顯示,組織成員有四分之一或更多時間用於開會,那麼該組織在結構設計上一定有問題。

(4)資訊機能不建全:這可劃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內部資訊不夠暢通透明,各部門無法同步或即時更新;另一種則是資訊的呈現方式不夠簡明實用,例如會計部門做出的報表,無法為業務部門所用,後者又必須花時間重新理解及詮釋。
4.化零為整,合併「自由時間」

再怎麼懂得管理時間的經理人,也不得不把每天至少一半的時間,花費於不甚重要、價值不高,但又非親自處理不可的事情上。然而,我們同時也知道,做事情要獲得最低限度的成效,一定得花費「相當一段時間」。

杜拉克堅決主張,要把一件事做到「大致完成初稿」的階段,至少需要「連續幾個小時」的時間,零碎片段(例如,每天兩次、一次15分鐘,最後湊滿幾小時)根本無濟於事。所以經理人會設法擠出完整時段,或將幾個片段合併成一段完整時間。

有些人會設法在一星期中,留一天在家工作;有人會將所有日常事務集中在特定兩天,其餘幾天上午不許打擾,留做重要事務;還有人則是寧可早起,在上班前給自己90分鐘的獨處時間。

要把時間管理好,並不是做一次時間紀錄與分析就夠,因為各式各樣人事物隨時都有可能入侵經理人的時間表,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為自己的時間做診斷。


本文章由經理人月刊提供。整理.撰文/齊立文
更精采內容請見下期週報或11月號經理人月刊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經理人網站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153

 

整理、撰文 /  齊立文


關於開會這個「必要之惡」,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直言,「成員一天到晚都在開會的組織,就是沒人在做事的組織。」在一段特定時間裡,我們可以用來開會或工作,就是無法同時開會又工作。


在杜拉克看來,一個設計完善的理想組織,根本沒必要開會,因為每個人都已充分掌握工作所需的資訊與資源。不過,由於一個人無法具備完成特定任務所需的全部知識或經驗,必須集思廣益、團隊合作,使得會議仍有其必要。


既然會議無可避免,就要開得有效果,才能提高主管效能。因此,開會前應先問:「為什麼要開這個會?」以決定會議的類型。例如,若開會目的是為了提供資訊, 就不要淪為「自由討論」;若是為了腦力激盪,就不要只由一人做簡報,而要開放、甚至規定所有人參與討論;若是部屬向主管報告,主管就該聆聽、發問,不做報 告,只做總結。


明確界定會議目的之後,其次要清楚說明:「預期藉由會議獲得什麼具體的貢獻?」待會議尾聲時,還要將結論與開會目的加以連結,「確認會議的結果,是否有利於原本預期的貢獻?」


杜拉克認為,開會要有效果,必須人人自律,嚴守會議型態,一旦達成會議目的,就立即散會,不要提出別的議題來討論。


「會議成功最基本的原則是,一開始就要把焦點放在貢獻上。」杜拉克認為,事情本身永遠是失序模糊的,如果只探討事情本身,無法辨識出真正有意義的部分。唯有專注於「做出貢獻」,才能找出事物之間的關連性。


更重要的是,鎖定在貢獻上,有助於管理者將會議轉化為匯聚眾人智慧與長才的泉源,並得以將目光投向組織外部,追求組織的成果,不至於囿限在組織內部的工作與各種關係上。


不過,杜拉克也提醒,「如果主管經常花費相當時間在開會,該組織一定有某種缺陷」(例如,職務分派紊亂,導致權責分散),因此組織及管理者應設法「使會議成為例外,不要成為正常活動」。

 

開一場有效的會議
Step1會議前
(1)界定「會議目的」
詢問:「為什麼要開會?」
(2)詳述「預期貢獻」
詢問:「預期藉由會議
獲致什麼貢獻?」
Step2會議中
主導會議朝既定目的進行,聚焦於貢獻上。
Step3會議尾聲
將會議結論與目的做連結,確認會議結論有利於預期貢獻。
Step4會議後
後續追蹤,確保行動與原本目的相符。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15個成功人物搖頭的壞習慣

養成好習慣的同時,相對的你有更多壞習慣需要面對與處理。特別在職場上,這些看似不嚴重,卻隨時可能改變你一生的壞習慣,唯有立刻跟它們畫清界線,才能真正成就大事業。
菜鳥老鳥都要看!讓15位成功人物搖頭的壞習慣,到底有哪些呢?

 

作者:Cheers編輯部  出處:Cheers

 

01. 不講信用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不講信用是工作的壞習慣,「人無信不立」,在工作職場上更是如此,小到與人有約要守時,大至生意上幾千萬、幾億之金錢交易, 都要信守承諾,不講信用的人不僅讓人看不起,更無法立足於社會之中。所以在信義房屋,要求大小集會都要守時,因為守時就是守信的具體表現,集會遲到就罰 站,遲到幾分鐘就站幾分鐘,從董事長到一般同仁都一樣。(羅儀修)

02. 沒有好奇心

前ING安泰人壽總經理陳丕耀:在工作上,不是你有speed(速度)或是服從目標,就能夠讓你在未來發展有滿意的空間,最重要的還是你的思維。例 如,以前工作時常常接到客戶的抱怨,我在思考解決問題時,不是光想如何安撫解決它,而是去check它所有的舊檔案,看看客戶說的問題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 的延續,重新思考重點,而不是按老方法做事,讓自己在處理這件事情時能展現更高的附加價值。你要做到這樣,就要有「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會讓你去想更多, 且想要做更多。如果年輕時沒有就養成這種態度,以後要改就不容易。(劉鳳珍)

03. 自以為是

大宇資訊總經理李永進:現在產業競爭的環境愈來愈激烈,愈來愈需要團隊合作。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最討厭的就是有人特別自負,沒什麼本事卻十分自以為是,這種人不僅聽不下去別人的意見,也會阻礙團隊合作的順利進行。(李欣岳)

04. 勝而驕、敗而餒

智冠科技總經理王俊博:在遊戲軟體中,正面臨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的挑戰,因此遊戲廠商開發產品的速度要不斷加快。我最討厭整個團隊的情緒,受到一 款產品的成功或失敗而大起大落,成功就驕傲、失敗了則氣餒,這對後續的產品開發並沒有好處,最重要的是,要從已經開發的產品經驗中學到教訓。(李欣岳)

05. 犯錯不敢講,不懂裝懂又不問

瞻博網路大中華區副總裁于肇烈:做業務的,最忌諱犯錯不敢講,想辦法抹粉。或是怕別人知道你不懂,聽到別人說:「這個infrastructure 非常好」,你就跟著說非常好,這樣別人永遠不知道你不懂,你又不主動學習的話,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內涵。長久下去,對訊息的掌握度不夠,會讓公司做錯誤的決 策。(盧智芳)

06. 不從根本解決問題

Timberland台灣天柏嵐總經理吳美君:我們不希望員工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還沒掌握問題根本之前,只去治標不治本。為了尋求問題的本 質,找出問題的根源,我們發展了一套“High Impact Coaching(高效能輔導方法)”,透過不斷地追問,讓員工自行找出問題的根本,進而讓工作計劃臻於完善。(羅儀修)

07. 把公司的光環戴在自己頭上

萬寶龍總經理顧吉濤:精品業在舉辦很多活動的時候,經常要邀請、接觸名人,有些人沒辦法分辨自己到底是「粉絲」,還是專業經理人,甚至會誤以為自己 也躋身名流。在這樣的迷思下,你可能得到了關係,卻得不到工作的核心競爭力。要分清楚別人尊敬的是你的公司和品牌,而不是你個人。千萬不要把歷史的皇冠戴 在自己頭上,而是要小心地捧在手上。(麥立心)

08. 低EQ,擺臭臉

劍湖山集團總經理蕭柏勳:服務業要和人近距離接觸,一舉一動客人都看在眼中,所以情緒管理格外重要。若心情不好就馬上反映在臉上,服務品質馬上大打折扣,顧客看你一張臭臉,哪還肯再上門來?(黃采薇)

09. 開會遲到

台積電人力資源服務處營運組織處長葉慶煌:福特六和身為外商公司,經常需要與美國或日本等國進行電話或視訊會議,在各國時差因素影響下,會議準時開 始顯得格外重要。許多年輕上班族認為遲到個5分、10分鐘並無大礙,這樣的習慣卻透露出「對別人不尊重」的態度,任何人都可能因為你的遲到延誤了他接下來 一天的行程。主管也容易對你的專業、工作品質打折扣。(陳孟珠)

10. 隨便亂跳槽

微軟線上服務事業群台灣區副總經理林燕:網路新興的工作機會特別多,因此從事網路這個行業的年輕人,工作穩定性相對比較不足,經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 誘人條件而輕易的跳槽,這點是很忌諱的。提醒年輕人在跳槽前,千萬要評估聘雇公司長期的發展及自己的生涯規劃,不要貪一時的小便宜,而影響了下一份工作的 職涯發展。(李筑音)

11. 臉孔太過嚴肅
書田診所行政副院長林乾坤:長久以來醫生為保持專業形象,以及成長背景或許比其他人來得順遂,在看診時習慣以專業用語、嚴肅臉孔面對病人,較少使用諸如 「請、謝謝、對不起」的禮貌性用語。事實上醫生應該把病人當作客人,從顧客的角度重新思考醫療服務,聲音放輕、面帶笑容。書田醫院為求服務差異化,安排護 理人員每天早上10點與下午3點半「奉茶」,以舒緩院內顧客的等待時間,就是希望從環境與制度改善以往醫院診所的嚴肅氣氛。(陳孟珠)

12. 穿著只講個性,不看專業

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副總經理丁立宏: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展現自己的個性,常常會穿著太邋遢。在第一線帶人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年輕人急於表現自己,想要 在穿著上搶眼、突出個性,往往忽略最基本的服裝禮儀。每個不同性質的工作都有它必須具備的專業形象,公關顧問是幫企業包裝活動和形象的角色,穿著整齊合 宜、讓大多數的客戶都能接受才是最重要的。(尤可欣)

13. 挑工作做

無印良品副總經理王文欣:職場上重視團體工作,而團體工作不是每件任務都很有趣、輕鬆,或你喜歡做的。當你被指派做某件你不想做的事,還能全力以赴 達成目標,就容易增加主管對你的好印象。不管原因為何,這都是主管給你的機會。因此,你不停挑工作做,很容易失掉表現、學習、累積經驗和能力的機會。最後 就算你很想做某件重大任務,你也沒能力去承擔重任,而且主管會不願意再給你機會。(王曉晴)

14. 下午4點就等下班

中華電信行動通訊事業群發言人石木標:最忌諱員工殘留過去民營化前的公務員心態,上班時喝茶、看報、聊天講電話,下午4點一過就開始整理包包等著下 班,這些都是舊公務員時代留下的惡習。現在電信業競爭激烈,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坐著等顧客上門、缺乏主動服務客戶的熱忱,反而要更積極培養實力,以免到了公 司人事精簡的時候,自己成了被開刀的對象。(李筑音)

15. 動作慢,沒效率
萬事達卡台灣區市場及業務發展副總裁楊雅婷:金融業競爭激烈,許多事務需要即時溝通,尤其是現在手機、email十分普遍,合作對象也都熟悉高效率作業了。如果員工動作慢,回個信就要一個小時,工作進度一定沒辦法如期達成。(黃采薇)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招快速歸納法,管理資訊超效率

對上班族來說,現在搜尋資訊的管道變多了,也更即時,但隨著資訊量的暴增,得花費更大功夫去整理和消化。面對雜亂而龐大的資料,該如何整理出頭緒?面對成堆的文章,如何在短時間內抓住重點?4招快速歸納,讓你管理資訊超效率!

作者:吳凱琳  出處:Cheers

 

對現代人來說,資訊發達是幸福,也是痛苦。搜尋資訊的管道變多了、也更即時,但是隨著資訊量的暴增,得花費更大工夫去整理和消化。

有效閱讀與吸收

首先,光是閱讀蒐集到的資料,就要耗掉不少時間,而且往往看到最後,不是忘了前面看過的內容,就是腦袋裡塞了太多資訊,變得混亂不清。

閱讀資料也需要有方法,但是你不需去學速讀,也能大幅加快閱讀速度。

1.排除所有可能讓你分心的事物。
閱讀要有效率,必須有很高的專注力,盡量在不受干擾的環境、或選擇某個完整的時段閱讀資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讀過即忘,又得重新開始。

2.隨時記下重點。閱讀時要手眼並用。
當你取得任何的文件或資料,立刻花幾分鐘的時間瀏覽全部的內容,同時用螢光筆或彩色筆劃重點,像是重要的人名、地名、刊物或一段話。

你也可以在空白處寫下這篇文章的重點,或是使用適當大小的便利貼,日後要找資料時,就可一目了然這篇文章的內容,不需要再從頭看到尾。

3.適當休息。
根據研究,每閱讀完1小時休息5分鐘,可以大幅提升閱讀的效率。不僅避免疲勞,同時可以趁這5分鐘消化剛剛閱讀過的資料,或趁機記錄你認為重要的部份。

4.善用心智圖。
雖然心智圖(mind map)原本是用來訓練個人思考與聯想力的工具,不過也可以用來強化自己的歸納整理能力。

《有效生活》(The Optimized Life)的作者金?羅奇(Kim Roach)建議,每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便可採用心智圖的方法,把整本書或整篇文章的內容濃縮成一張圖。

筆記管理好,檢索沒煩惱

筆記也是資料整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我們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考如何「管理」筆記的內容。

日本《超效率資料整理術》作者熊谷正壽認為,筆記不僅僅是讓你隨時可記下有用的資訊而已,最重要的是必須方便你日後查詢與檢索。

因此最好選擇活頁式筆記本,可以隨時調整前後順序,而且要嚴格遵守一份資料一張活頁紙,並在每頁活頁紙的上方標明:「日期」、「地點」、「參加者」以及「主題」,或是其他可以幫助你快速抓住這頁資料重點的資訊,方便你事後查詢。

另外像是開會時,通常你會記下必須親自處理的事情、待解決問題、或其他待辦事項等,你也可以在每件事的前面加上方格,日後問題一旦得到解決或事情完成時,便可在方格內打勾,如此便能確實掌握有哪些事情尚未處理,不會有任何遺漏。

歸納編號,去蕪存菁

當你閱讀及記下大量資料後,要如何去蕪存菁、歸納整理出你真正需要的內容?如今為專職作家、出版過《總統是我家親戚》、《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囍事台灣》等書的陳柔縉,有非常寶貴的經驗。

她曾經為了蒐集撰寫《囍事台灣》這本書的素材,花了不少時間從日本到台灣,跑遍各大圖書館、進行採訪、蒐集大量資料。

前期準備時間長達多年,但是面對成堆的資料,陳柔縉卻可在極短時間內,很有效率地篩選出可用的素材。

她的方法便是重新把所有資料看過一遍,把她認為可以寫成書的資料或是重點進行編號,再把這些編號重新寫在另一張紙上,變成綱要,最後根據這張綱要的內容,擬定書籍的大綱。

此外,為了以後寫書需要,她隨身都會攜帶一疊紙卡,如果看到任何有趣的事物、資訊或是人,就會立即寫在紙卡上,並在右上角標明類別,有空時再依照不同類別歸類,等到某一類別的紙卡到達一定數量時,就可以成為一本新書的主題。因此,她隨時隨地都有好幾本書的素材。

多花些時間,事前做好規劃,即使面對再雜亂的資訊,你也能快速歸納重點,找到你要的內容。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公司走向衰敗的5個階段 巨人也會跌倒

全球企業破產率飆升,倒閉家數將暴增三五%,全球經濟環 境就像「企業墳場」。那些曾被讚譽為高瞻遠矚的A+模範生,是如何走向衰敗?哪些台灣企業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以五年時間深入研究十一家大企業,告訴你為何會從偉大走向衰敗?如何保住公司不往下掉?

作者:蕭富元  出處: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8350

急景凋年,升斗小民正戰戰兢兢工作,努力保住飯碗。

同時間,台灣每一個身價千萬、億、十億、百億乃至千億的企業主,也正焦慮:要如何保住公司不繼續往下掉?

安聯集團旗下信用保險事業公司Euler Hermes最近出版的研究指出,今年全球企業破產率將刷新紀錄,倒閉家數遽增三五%,全球的經濟環境儼然如「企業墳場」。

即使是不可一世的世界級巨人,也難逃傾頹命運。雷曼兄弟、美林銀行、AIG、通用汽車……一一倒下。百年才長成的業界巨人,不過兩年,灰飛煙滅。

這是怎麼一回事?

怎樣知道自己在衰敗?

五年前的秋天,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接到一通電話,邀請他到西點軍校引導一個研討會。與會者包括十二位美軍將領、十二位企業執行長,以及十二位社會領袖,討論的議題是:美國。美國正在重新擦亮偉大光環?還是處在由盛轉衰的危機邊緣?

休息時間,某位美國知名大企業執行長把柯林斯拉到一邊,憂心忡忡地問,「你已經處在世界頂峰,是最強的國家,產業最成功的企業。但是,權力和成功可能遮蔽你已走向衰敗的事實。所以,要怎麼樣才能知道你正在衰敗中?」

大企業執行長的恐懼,引發柯林斯的研究興趣。他深信,不管多麼偉大、強壯或成功,所有機構都有可能隕落。因此,他花了五年深入研究十一家大企業衰敗的案例,其中有幾家還曾是柯林斯讚譽為高瞻遠矚的A+公司。

A+的模範生,是如何走向C-,甚至變成無關緊要(irrelevant)的失敗者?

作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有一段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偉大的公司都是相似的,衰敗的公司則各有各的衰敗方式。

柯林斯在新書《巨人如何衰敗》(How the Mighty Fall)中,歸納出企業衰敗的五大階段。

企業該如何檢視自己所處的階段?如何用力衝出向下墜落的漩渦,泳向安全平穩的水域?

《天下》用國際、台灣的案例,說明哪些是邁向「無關緊要」的警訊?哪些是企業從逆流中翻身向上之路?

勝者的失敗—偉大企業沒落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驕傲自滿、停止學習

警訊:
1.自認成功是應該的,不管做什麼都會繼續成功
2.未深究最初成功的原因,忘了繼續精進成功的根本
3.只談「哪些地方」成功(what),而不談「為什麼」(why)
4.學習意願愈來愈降低
5.低估運氣在成功過程扮演的角色

第二階段:缺乏自律、盲目擴張

警訊:
1.不斷追求成長,以為規模大就是偉大
2.未經縝密思考,盲目跳躍
3.在重要位置上,「對」的人愈來愈少
4.官僚氣息破壞紀律文化,員工想到的是「工作」,而非「責任」
5.出現接班問題
6.領導人將個人利益看得比組織利益還要重

第三階段:無視危機、輕視風險
警訊:
1.看好不看壞,擴大正面消息,低估負面數據
2.沒有經驗,卻放大賭注在大膽的目標上
3.根據模棱兩可的數據做決策,招致巨大的墜落風險
4.將衰退的過錯,歸咎於外部因素
5.過度組織重整
6.領導人傲慢、疏離

第四階段:盲目拯救、亂抓浮木
警訊:
1.大動作頻頻,推出像併購、新策略或新科技等特效藥,急著求突破
2.重用魅力型領導人,就像抓住救星
3.慌張急躁
4.激進變革,誇耀組織革命。領導人不斷用「新計劃」、「新文化」等空泛口號「激勵」員工
5.過多宣傳,太少結果。在還沒有結果之前,就急著推銷未來願景
6.下猛藥初期見效,但效果不持久,帶來更大失望,讓組織失去動力
7.遺忘核心價值,組織變成只是工作、賺錢的地方,員工不再相信他們有戰勝到底的能力
8.不斷進行組織重整,侵蝕財務能力

第五階段:無足輕重、走向衰敗

第一階段  驕傲自滿、停止學習

時間拉回一九八九年。那一年,柯林斯調查全球一百六十五位具代表性企業執行長意見,票選摩托羅拉為全球最高瞻遠矚的公司。當時,摩托羅拉在十年內,營業額從五十億美元,倍增到兩百七十億美元,風光不可一世。隨著成功,摩托羅拉邁向錯誤的第一步:驕傲。

摩托羅拉 傲慢丟江山

明星產品StarTAC上市前,摩托羅拉要求電信商Bell Atlantic「必須」遵守他們的規則,否則不賣。

Bell Atlantic一氣之下,轉和競爭對手合作。摩托羅拉的傲慢態度,給了對手坐大的空間。

四年之間,摩托羅拉手機市佔率從五○%,暴跌到一七%。兩年內,員工人數銳減六萬人。

不只是態度,在柯林斯的企業案例中,棄最初成功成長飛輪於不顧,盲目跳進自己無法成為頂尖的領域,也是志得意滿的表現。

去年十一月宣布破產的全美第二大電子零售商電路城(Circuit City)就是一個例子。

九○年代中期,電路城營業額每年平均成長二○%,規模十年內成長十倍。公司執行長在還沒有把核心業務經營到最佳狀態之前,就一頭熱地栽進新事業,開始賣二手車、租DVD,導致公司獲利嚴重受到侵蝕,出現創辦二十五年來首次虧損。

執迷於最初成功法則,忽視大環境已然改變,也是一種自滿。

鑽研台灣科技產業的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分析,成功企業通常會陷入成功慣性:即使外在環境改變,仍一再重複過去成功的模式。以優異研發能力起家、成功的華碩,就是一個典型。(見台灣案例)

成功,是厲害還是運氣?

柯林斯直言,很多成功企業往往誤以為會成功,是因為自己很厲害。卻忘了,此時的成功可能只是大環境或運氣幫了忙。他發現,最好的企業領導人永遠追問,「為什麼?」他們不是什麼都懂的萬事通先生,而是凡事問,不斷學習,找出自己為什麼成功的真正原因,避免陷入成功的驕傲。

台灣案例  華碩  太自信過去的成功

華碩前年底推出破壞式創新產品Eee PC,在市場大放異彩,被美國《BusinessWeek》票選為年度最熱門科技產品之一,創辦人施崇棠還受邀前往哈佛商學院分享成功經驗。

去年第四季,華碩出其不意碰上公司創辦十九年來首度虧損,損失將近三十億台幣,一手開發的小筆電市場、霸主頭銜也拱手讓給宏碁。

庫存壓力壓垮獲利

交大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剖析,個人電腦發展初期,是以製造決勝負。華碩以優秀的研發能力,成功差異化,成為市場贏家。但是,當個人電腦成為大眾化商品,各家廠商的研發與製造能力拉近,決勝點轉變為行銷與品牌,華碩仍執著於研發。

以Eee PC小筆電為例,一上市就推出十幾種款式,產品戰線拉太長。對市場判斷又過於樂觀,大量備料,庫存壓力壓垮獲利。

華碩小摔一跤,原因不在它不夠創新,華碩每年平均拿下七個設計獎項,是最會得獎的電腦公司。真正的原因,是它太自信過去在主機板品牌的成功模式,疏於經營打品牌所需要的行銷與管理能力。

總經理沈振來在今年三月接受《天下》專訪時坦言,華碩的管理階層都是研發工程師出身,對市場預測與因應、庫存管理、基礎財務的掌握程度,遠遠不及對研發的了解。

第二階段  缺乏自律、盲目擴張

台灣第一大企業鴻海集團,以精密模具起家,靠「一地設計、三地製造、全球交貨」的三大精準策略,成為年營業額破兆、全球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商。這幾 年,鴻海更擴大事業版圖,跨足汽車、綠能、生醫、LED、IT應用服務等產業,甚至投資電影事業。過去一年,鴻海股價曾下跌七四%,集團市值縮水逾一兆。

如果按照柯林斯的五階段架構,鴻海可能已經犯了第二階段的錯誤:沒有規範的進入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盲目擴張。

柯林斯在研究衰敗企業時,原本以為他們的衰退,是出自缺乏創新、沒有採取大膽的行為、無法啟動變革,或只是單純因為變懶。但事實並非如此。

大公司光環黯淡的主因,並非他們滿足現狀、不願創新,而是過度擴張。

就以知名家庭用品品牌樂柏美(Rubbermaid)來說,九○年代中,兩位高階主管造訪大英博物館古文物區,發現古埃及人使用許多廚房用具,靈光一閃,帶回十一種新產品概念。

隨後,樂柏美以每天推出一項新產品的驚人速度,每隔一年進入新產品領域。樂柏美執行長公開宣示,公司的目標是跳躍性成長,要打入新市場、新地區、新科技和新併購。那一年,樂柏美獲選為《Fortune》雜誌最受尊崇的企業。

無所節制的創新搞垮自己

不過,每年推出上千項新產品,營運成本暴增,導致公司出現數十年來第一次虧損,被迫取消六千多種產品品項,關閉九間工廠,裁撤一千多個工作職缺。為挽救頹勢,樂柏美大膽進行公司史上最大的併購,短短兩年內組織重組兩次,最後仍然回天乏術,只得賤價求售。

樂柏美缺的不是創新,而是紀律規範。

企業的成長、擴張或併購,必須戒慎戒懼。如果擴張不符合組織的核心價值,破壞公司文化,或使領導人分心,無法專注在組織最擅長的業務,就有往下墜的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企業不能把全部希望賭在某一種產品上。

豪賭單一產品的悲劇

曾被柯林斯評選為高瞻遠矚的A+公司默克藥廠,是另個迷信成長遭致衰敗的案例。

十四年前,默克執行長吉馬丁(Ray Gilmartin) 向股東宣告,默克的首要目標,既非獲利,也不是研發突破性新藥,而是大幅成長。

吉馬丁把成長賭注押寶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新藥Vioxx。Vioxx固然效果極佳,卻有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默克仍快速推Vioxx上市, 並創造一年二十五億美元營收。只是,隨著愈來愈多負面資訊傳出,吉馬丁不得不宣布Vioxx全面下架,公司股價市值一天蒸發二百五十億美元。

台灣案例威盛  忘記了最初的根本

在台灣商業史上,威盛電子是眾多因過度擴張而飽嘗苦果的企業之一。

一九九九年,獨霸全球晶片市場的英特爾,大意犯下一連串錯誤,威盛趁勢推出PC 133晶片組,橫掃四成市場佔有率,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晶片組製造商。

大舉招兵買馬

威盛「大衛挑戰巨人戈利亞」的傳奇故事,不但在西元兩千年將威盛推上台灣股王(股價最高六二九元)寶座,創辦人陳文琦也頻頻在美國《BusinessWeek》、《Forbes》和《亞洲週刊》曝光。

一炮而紅的威盛,順勢擴張,將觸角延伸到手機、光儲存、網路晶片等事業,員工人數瞬間增加三倍。

一位當初進入威盛的工程師還記得,公司計劃一個接一個,眼花撩亂,大舉招兵買馬,分機表來不及更新,連廁所旁邊都坐滿了人。

好景不常,侵權、竊取商業機密官司接踵而來,威盛連續兩年共虧損六十六億台幣,從此盛況難再。今年五月,威盛被打入全額交割股,六月的股東大會上,股價仍只有十二元,總經理陳文琦再三向股東鞠躬道歉。

一位管理學者就觀察,威盛初期的成功,靠的是對手犯錯,不完全是憑本身實力。成功後,也沒有繼續鞏固核心能力,而是汲汲營營擴張版圖。

第三階段  無視危機、輕視風險

從成功、驕傲到盲目追求成長,出現危險警訊時,又拒絕承認。柯林斯觀察,這是組織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此時,企業領導人一定要誠實面對,並時刻注意三組數字——毛利、流動比率和負債淨值比,才能覺察自己是否已進入導致衰敗的第三階段。

任何一組數字出問題,都意味即將有風暴產生。柯林斯團隊研究的十一家殞落大企業中,在掉進第四階段之前,毛利、流動比、負債淨值比,至少有一項顯現負面訊號。

十一家大企業出現衰敗密碼

處於第三階段的企業,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關鍵在於管理團隊。

柯林斯比較,能夠把組織往上拉的領導團隊,在此時會拿出難看的數字,誠實討論,找出衰退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對策,落實執行。讓組織繼續向下墜落的團隊,則是文過飾非,甚至把過錯全部往外推。

例如,曾是全球最大電視機製造商的增你智(Zenith),一九七○年代出現經營危機,增你智執行長先是怪阿拉伯人造成石油危機、怪水門案發生、怪 通貨膨脹,接著又怪日本人不公平競爭,就是不願面對真相:日本人已經學會用更低的成本製造品質更高的家電產品。結果,增你智正式走進歷史。

也有企業用大幅內部改組,來逃避市場的新競爭。

六○年代全球最大的消費性紙業公司史谷脫(Scott Paper),面對寶鹼等競爭者強勁猛攻,市佔率從五○%,縮減為三○%。史谷脫的應戰方法是:組織重整。

四年內改組三次,完全沒有回應新的競爭挑戰,落得痛失市場,負債淨值比高達一七五%,最後只能賣給對手金百利克拉克。 

當企業經營出現負面警訊,許多領導人會轉過頭,硬拚另一個賭注,想藉此翻身。摩托羅拉在八○年代,就曾將公司所有資源投注在衛星電話Iridium上。到頭來Iridium破產,讓摩托羅拉付出二十億美元代價,加速掉落進入第四階段。

金融巨獸沉沒的水線原則

這不表示,企業必須放棄投資其他新事業。柯林斯提出吃水線原則(waterline principle)。組織就像一艘船,任何一個決策做錯了,都會在船身打一個洞。如果破洞是在吃水線以下,水會大量湧入,造成沉船,洞愈大,船沉得愈 快。去年的金融風暴,金融巨獸們就是這麼加速沉沒。

柯林斯建議,要避免做出會在吃水線以下打洞的決策,之前要問自己三個問題:1.如果事情進行順利,有利的部份是哪些?2.如果事情進行不順利,不利的部份有哪些?3.如果不利,公司還能繼續維持下去嗎?

台灣案例天喜旅行社 疏忽財報警訊

二十幾年前,還在日本求學的郭正利,看到媽媽赴日旅遊,受了一肚子氣,還在飯店打工的他下定決心,有一天要做台灣品質最好的日本旅行團。

之後,郭正利成立天喜旅行社,以高價、優質的日本行程,迅速崛起,第二年就開始獲利。事業最巔峰的二○○六年,公司營業額將近六十億台幣,郭正利也將獲利轉投資房地產。

去年底日幣巨幅升值,匯損讓郭正利慘賠一億。今年五月,天喜跳票,觀光局勒令停業,員工人數從兩年前五百四十人,縮編到現在僅有五十二人。

「我並沒有失敗啊,」坐在典雅精緻的辦公室內,郭正利用一貫的輕聲細語說,天喜的衰敗,並不在於產品出了問題,而是他太輕忽財務報表。

過去二十年,他從不看財務報表,在公司賺錢時,也從不曾找財務專家做財務規劃,只是把現金全部投資在房地產,「手上沒現金,一需要週轉,就出了問題,」郭正利坦言。

第四階段  盲目拯救、亂抓浮木

一九九八年,經過連續六年大幅成長,惠普電腦彷彿掉入撞牆期,股價連續五季下滑,被後起之秀的網路公司超越。

開平價福特汽車、在員工餐廳吃飯的執行長普列特(Lew Platt)辭職,董事會找來朗訊超級女業務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繼任,她魅力四射的照片登上美國各大媒體頭版。菲奧莉娜勇於嘗試,拍廣告、演講、談願景。不過,上任後兩年,惠普出現四十五年歷史上第一 次虧損。六年後,董事會撤換了菲奧莉娜。

IBM找到起死回生的救星

柯林斯認為,惠普選換這位魅力型領袖,顯示電腦巨人墜落到第四階段:盲目拯救、亂抓浮木。

柯林斯比較,同樣是找「救星」,IBM抓到了「賣餅乾」的葛斯納(Lou Gerstner)。葛斯納低調就任新職,第一天報到,還因為沒有門禁卡被擋在門外。

葛斯納不急著宣示新願景,而是先拜訪客戶、確認重要位置都擺了正確的人,注重獲利、增加現金流量,讓IBM起死回生。
 
六年前,即將卸任IBM執行長的葛斯納接受《天下》專訪時也不諱言,領導人最重要的不是提出漂亮的願景,而是讓組織的執行做得比對手更徹底,「把事情做得比其他人好,遠比想出一個偉大的策略還要重要。」

柯林斯的研究發現,所有墜落第四階段的大企業,都至少會緊抓某個拯救方法。企業慌忙找浮木,除了獵捕魅力型領導人,還有把賭注放在沒有經過證明的科技、新產品、新願景或策略,或是鎖定能夠改變遊戲規則的併購機會、聘用顧問公司重整等等。

例如,電路城就換掉自己栽培出來的執行長,改任從競爭對手Best Buy挖腳過來的高階主管。新官就任,先是裁撤三千位有經驗的店員,接著又找上高盛證券,出價求售。特效藥都吃光了,結局以破產收場。

在危險的第四階段,企業重要的是冷靜、思考、聚焦,而非盲目尋找救星。

台灣案例  明基(佳世達) 錯看自己的一場併購

二○○五年,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希望借此一舉將BenQ品牌推上國際。

一年下來,明基帳面虧損三六七億台幣,銀行負債從二六五億驟增到四二○億,公司市值下跌四○%。董事長李焜耀痛苦但明快地決定,不再投資西門子。明基退守代工市場,曇花一現的品牌夢,宣告結束。

一位管理學者分析,明基太過自信,相信自己的研發與設計能力。但是,明碁的產品品質與國際管理能力,都趕不上公司擴張速度。

為了打品牌,明基抓到的「救星」,就是併購。最後證明,這個救星不但沒有救起明基品牌,甚至回過頭重創明基的經營根基。

第五階段  無足輕重、走向衰敗

曾經,美國人以為他們最驕傲的電視品牌增你智,永遠也不會倒。

在它最風光的年代,投資人投資增你智一塊錢,十五年內就可以賺一百元,比當時大盤平均表現好上十倍。

日本家電進軍美國市場,增你智不放在眼裡,繼續擴張產能,負債淨值比飆升到一四○%。企業大船逐漸下沉,增你智抓住的救生圈包括VCR、影碟、家庭保全錄影機、個人電腦。

個人電腦事業一度是拉增你智上岸的救星,公司超過一半的營收來自個人電腦。但是,增你智割捨不下電視機業務,財務狀況愈來愈糟,手上幾乎沒有現金,想賣掉電視機業務,價錢又談不攏,最後只能賣出賺錢的電腦事業,卻也保不住公司。

然而,不要以為掉到谷底的第五階段,企業就永無翻身之日。巨人能不能再起的關鍵,在於永遠不放棄。有不少跌到第五階段的企業,最終還是重新再站起來。

穆卡伊從死亡邊緣再造全錄

全錄公司正是如此。二○○一年,在全錄工作了二十五年的穆卡伊(Anne Mulcahy)接下執行長棒子時,全錄已經跌到第四階段,公司虧損兩億七千萬美元,股價兩年暴跌九二%,負債淨值比高達九○○%。穆卡伊面對的,是負債將近兩百億美元、只有一億美元現金的殘局。

穆卡伊冷靜接下爛攤子,鮮少接受媒體採訪。兩年內,她週末不休假,收掉公司不賺錢的事業,包括她過去帶領的噴墨印表機部門。

在最慘的時候,全錄隨時可以宣布破產,但她從不考慮。外部顧問勸她砍研發經費救公司,她不但拒絕,反而增加研發經費的比例。

她默默堅持了五年,到了二○○六年,全錄轉虧為盈,獲利十億美元。去年,美國《ChiefExecutive》雜誌選擇她為年度最佳執行長。

A+企業要永保警戒

柯林斯引用葛斯納的管理哲學指出:對的領導人,不管景氣好壞,不論面對威脅或機會,都要有急迫感。

即使,在太平時期,領導人也得製造一些危機、不安的感覺,讓組織永遠保持警戒,不陷入成功的陷阱。在衰退時期,領導人要回到扎實的管理原則,注意財務狀況,即使現在很強壯,也要警覺組織是否出現早期衰敗的症狀。

畢竟,要一直維持A+不墜,比你想像的還要難。

台灣案例  跌倒再爬起  宏碁  從垂死邊緣分割再生

宏碁是台灣企業由第五階段反敗為勝的經典代表。

八○年代末期,為了進入美國市場,宏碁展開一連串併購。併購不但徹底失敗,更讓宏碁元氣大傷。

創辦人施振榮回憶,一九九○年以九千四百萬美元購併美國高圖斯公司,是宏碁付出學費最多的一樁投資案。光是在北美市場,宏碁虧損超過三十億台幣。之後,宏碁進行多次再造,分割代工與品牌,強化在地的通路經營,延攬國際人才進入管理團隊。

三十年內,宏碁從一家岌岌可危的本土電腦廠商,搖身一變為年營收七千億台幣、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廠商。

四年前被施振榮聘任為標竿學院院長的朱博湧透露,宏碁是跌到第五階段,才徹底改變思惟。不再迷信過去成功的垂直整合模式,將所有重資產的事業(代工)切割出去,只留下成長最快的輕資產(品牌)。

台灣案例  谷底再翻身

味全  入侵者再造新盛世

台灣前兩大飲料集團味全,也是由第五階段再創巔峰的經典案例,只不過,把味全救起來的,不是原本的經營者,而是後來的「篡位者」頂新集團。

十幾年前,味全黃家兩兄弟為了爭奪經營權,公司分崩離析,連年虧損。頂新集團在資本市場收購股權,吃下味全,調整產品線,專心耕耘本業。四年後,味 全開始轉虧為盈。如今,味全在牛乳、果汁、冷藏咖啡領域,都擁有最高市佔率。今年六月,味全股價更首度超越統一,成為食品股股王。

鑽研服務業的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崇興分析,味全品牌易主,既有品牌結合頂新的資源,創造最好的綜效。如果不是味全在台灣經營有成,「頂新哪有資格買台北101?」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個溝通軟技巧,升遷之路更順暢

出處:經理人月刊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90302/44/1fbup.html?type=new&pg=1

 

根據史丹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員工的受雇多半是憑藉其專業知識及技術,被開除卻多是因為缺乏交際手腕和團隊相處能力。報告更指出,要讓職場的升遷管道暢 通,三分要靠「硬功夫」,七分則是靠「軟技巧」(soft skill)。

「硬功夫」是工作上必備的專業能力,「軟技巧」則不但有助於團隊合作、讓工作者更有效率地發揮專業能力,還能讓工作者透過理解他人的想法,與同事合作相處時更加順利和諧。總的來說,軟技巧包括以下5個面向:

1.了解「說話」和「溝通」的差別:

說話並不等於溝通,溝通包括發問、說服、表達等層面,要達到溝通目的,說話時切忌帶有責怪、質問的口氣。即使是主管向部屬交辦工作,最好也能加上一句「能不能麻煩你……」。如果不了解說話與溝通的差別,不妨比較以下兩句話:

A句:你上次那份報告遲交了!這次給我做快點!

B句:這份報告很急,能不能麻煩你在星期三之前完成?如果需要幫忙,請告訴我,謝謝。

兩句話都是表達「快一點」的意思,但B句聽來就是比A句委婉,溝通效果自然較好。A句只能稱得上是「說話」,B句則因為加上了軟技巧,因此可稱為「溝通」。

2.抱怨只會造成失敗:

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闆一句話。身處瞬息萬變的職場,必須培養自己以正向思考面對變化的心態,找出讓自己和他人雙贏的解決之道,絕對不要抱怨,因為沒人喜歡和抱怨連連的同事相處。

不妨想想看,你身邊令人討厭的失敗鬼是怎麼做的?他們就是一直抱怨個不停。

3.以自己的能力找到解決方案:

許多員工在職場上常會有「別人比我更懂」的迷思。我們很自然地會以為主管懂得所有的事或知道正確答案,其實他們多半沒有。

所以,你如果注意到有什麼不對勁,儘管指出來,就算你的提案有可能被駁回,至少大家都記住了你的名字,也都知道你可以跳脫框架思考。

4.不要被細節綁死:

太在乎工作細節,可能會得到兩極化的評價。而在大部分情況下,過分專注在細節,常會讓人見樹不見林,甚至動彈不得。

因此,完美主義者最好放掉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細節,如果一直困在裡頭,痛苦的只是同事和部屬,問題也會變得更難收拾。

5.反覆確認彼此對「常識」是有共識的:

「這是客戶要的急件,請馬上寄出去。」身為助理的你,接獲主管這樣的指示,你會怎麼做?平信?限時信?還是快遞?

「常識」就是「你以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身為經理人,你還必須多做一道功夫,確認部屬真的都知道你所認為的常識。

上述的例子中,如果主管沒有特別交代要用快遞寄出,助理可能會「馬上」用「平信」寄出,因為主管只說馬上寄出去,沒說寄快遞。如果未能再度確認「常識」是主管與部屬彼此都知道的事情,有時甚至可能會造成企業莫大的損失。

在職場上,除了有專業能力的硬功夫之外,也要搭配軟技巧,與人為善、及時完成任務,對升遷將大有助益。


(取材自《軟技巧,還是硬道理?》,佩姬克勞絲著,商智文化出版。)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學創意大賽 大學生點子王 企業搶著要

這一群大學生,畢業不用擔心會失業。因為他們透過各式各樣比賽的歷練,成為企業搶著要的金頭腦。參加的學生,一隻腳留在校園,另一隻腳已開始踏進商業戰場的真實世界。

作者:賴建宇  出處:天下雜誌

 

二 月二十八日星期六的下午,學校剛開學不久,一場超過四百人參加的活動,在台北市福華文教會館大禮堂舉行。與會者個個精心打扮,細看卻發現是兩群不同的人。 Google、福特六和、超微、新竹貨運和天柏(Timberland)這五家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執行長和高階主管輪番上台懇求台下聽眾,「請幫我們提高 市佔率超過五成」、「請幫我們找出下一代經典產品」、「請幫我們整合核心產品服務」……。

台下坐的,並非千萬年薪的顧問團,而是一組組還在學,來自全台灣各地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他們即將展開長達一百天的「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ATCC)。

類似的競賽,已經成為全台每年好幾千名大專院校學生搶修的「學分」,這些學生願意犧牲假期,甚至冒著學校功課被當的風險,所為何來?又為什麼平時衣冠楚楚,高高在上的企業高層要這麼高規格的接待他們?

ATCC讓大學生提早卡位

對學生來說,是危機感使然。前途茫茫,畢業即失業的壓力,驅使學生提早卡位。今年第七屆的ATCC,報名隊伍數超過二百組,近千人參賽,甚至有教授鼓勵全班同學報名,而當中只有七十五組能拿到與企業接觸的門票,另外七五%的學生,初審就會被淘汰。

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沒辦法用,是許多企業的困擾。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劉慶聰指出,台灣一年產出四萬五千多篇博碩士論文,但對企業的幫助卻幾近於零,產學脫落已經不是新鮮事。

凌志汽車(Lexus)曾經與某間國立大學MBA教授合作解決問題,但事後卻驚訝對方所提方案與企業需求脫節之嚴重,完全沒有現實感。

交大校長吳重雨也有感於交大學生大多待在實驗室內,缺乏解決現實問題以及跨領域合作的能力,這學期開始推出「白文正T50」築夢基金競賽,鼓勵學生築夢與創業,要「玩真的」。

參賽條件規定一組團隊的組成必須跨科系、跨專長,所提計劃不限制拍電影、公益服務、或者創業,一旦通過審查,最高可得到學校五十萬元的資助。

用競賽篩選出企業金頭腦

對企業來說,再不景氣,人才還是企業前途之所繫,用競賽替企業扮演「篩子」的角色,篩出真正有能力解決企業現實問題的金頭腦,絕對是本小利大的事。

新竹貨運營運長陳榮泉明白表示,參加ATCC的目的,就是希望從企業外部的學生身上找到新的刺激。陳榮泉今年把新竹貨運當下最需要突破的問題丟出 來,「如何提高新竹貨運在B2B市場的知名度?」甚至直接派出人力處長林梅真親自出馬,「陪」同學一關又一關闖下去。競賽過程中,林梅真睜大了兩隻「雷達 眼」,不停搜尋任何一匹千里馬。

提升代工廠的設計

這種競賽學習,不只對單一企業有幫助,甚至提升整體產業水平。如兩岸三地華人最大的工業設計競賽「光寶創新獎」,便大大提升台灣代工廠的設計能力。光寶科技的第一座德國iF大獎操刀設計師郭彥良,正是從光寶創新獎競賽篩出來的金頭腦。

光寶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副總經理唐德銘指出,十年前客戶下的包含設計與代工製造的ODM單是零,但十年後幾乎全部單子都委由台灣設計再製造,關鍵就在於這十年中舉辦的光寶創新獎。

光寶每年都把得獎的作品寄給客戶,客戶發現與國外專業設計公司的水準差距並不遠,開始有信心請光寶團隊設計產品,就這樣客戶的代工委託單,逐漸都可以拿到包含設計的生意。

「每年花一千五百萬舉辦這樣的比賽,對光寶的助益雖然很難量化,卻很明顯,」唐德銘指出,每年競賽的主題都緊扣企業發展方向,如二○○九即為「綠色 奇蹟」,協助企業往綠色設計前進。產品已經量產的不少,如一個設計精巧的浴缸感溫控制器,有客戶看到產品原型圖之後,馬上打電話來下單。

從比賽中「生」出創意

透過競賽,光寶不只篩出台灣的人才,也有中國與香港的學生因此進入集團的例子。去年前十名除了第一名為台灣學生之外,其他九名都是大陸學生。

研華去年在舉辦創業比賽「TiC 100」之餘,也引進將實際問題丟給學生解決的模式。研華請各部門丟出十一個問題,請學生想解決方案,再請學生利用暑期到研華實習,將他們想到的解決方案付諸執行。

例子之一是研華希望提高網路商店上小量的長尾客戶(數量龐大,但採購金額很小的客戶)點閱率,學生想出的點子,確實大大提高研華網路商店流量。

搭起校園與企業間最後一哩

研華一九九七年開始的創業比賽,已經有許多開花結果。劉慶聰分享,全球前三大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解決方案廠商群聯電子和國內最大海產出口商台灣海鱺等成功企業,都是從比賽中「生」出來的創業團隊。

大學生競飆創意,企業爭搶人才,在各式競賽擂台中,建立起校園與企業間的最後一哩。

企業最需要的三種DNA

每年台灣數千名學生與企業互動的過程中,究竟哪一種學生容易脫穎而出?

茫茫人海中,企業尋找哪一種頂尖亮眼人才?三種 DNA,決定你和企業是否速配。

DNA1

團隊合作的能力。

已經舉辦七屆「ATCC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的副總經理許允斌看到有些學生,個別能力很強,企業用再專業的問題都問不倒他,卻不是最後的贏家。原因就在於企業利用比賽的機會,觀察每個學生的團隊EQ,懂得運用團隊力量的人,才符合企業所需。

DNA2

現實感。

徒有創意是不足的,創意之外,可行性更重要。尚未有社會歷練的學生,容易天馬行空,與現實脫節。學生創業企劃的財務預估建立在什麼假設上、行銷方案裡問卷樣本數有多少、網路與實體問卷比例為何?回答不出這些問題,代表你的DNA,缺了好大一塊。

DNA3

禁得起挑戰的態度。

許允斌提醒報告時,「直到走出簡報室,關上門之前,都要做到最好。」譬如有企業在競賽中以真實廣告比稿的規格來「接待」學生,毫不留情地質疑每處細節,不少同學慌了手腳,甚至當場哭了出來。能受到青睞的隊伍,往往是事前有充分準備、台風和服裝都得體的團隊。

 光寶創新獎 在兩岸三地大掏金

二○○五年,光寶設計師郭彥良以一台錄放影機大小的多功能事務機,替光寶拿到第一座iF設計大獎,自此之後,iF、reddot、IDEA這世界三大設計獎似乎向光寶「芝麻開門」,二十幾座大獎手到擒來。而郭彥良,是「光寶創新獎」發掘出來的鑽石。

二○○二年,就讀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三年級的郭彥良第一次參賽,當時懵懂無知的他,「一看隔壁的作品,就知道自己差人家太多了。」

光寶創新獎規定,初審時只能交三張說明創作理念與原型圖的表版。當時郭彥良的作品是把一顆蘋果切兩半,兩邊各是一個子母話機的分機。隔壁學生展示的 作品,也是子母機,但卻是水滴濺起來的設計概念,每顆被拉長的水花都是一個子話筒。最令他震懾的是,別人懂得利用3D技術,將表版製作的十分精美,他一看 就知道等級差別人太多。

隔壁的那名學生,果然拿到了當年的第一名。這次與第一名短距離較量的機會,讓郭彥良看出自己的不足。不再天馬行空

兩年後,正在當兵的郭彥良再度投件參加。這回他深知,勝敗決定在三張表版中的第一張,第一張若無法吸住評審的眼球,一切枉然。這一次,他用3D畫面呈現設計,且更重視實用性,不再天馬行空。

郭彥良的創意發想來自生活。他發現很多人會在床上看電視,但坐在床上看電視其實並不舒服,他決定設計一個長得像花瓶的投影機,可以直接投射到天花板,讓人可以躺在床上就能看電視。

這個作品被當年的評審,iF設計協會主席威格曼(Ralph Wiegmann)大為讚許,郭彥良成功得到佳作的成績,順利被光寶設計中心延攬進入團隊。

「那次的作品並非沒有缺點,」他被評審問到有沒有考慮產品的散熱性,讓他學到除了外觀之外,好的設計師必須考慮機體的構造。

有時候連學校老師也不清楚自己學生是不是有競爭力「不跟別人比,不知道差距有多少,」郭彥良相當肯定參加比賽的收穫。

像郭彥良這樣到光寶的比賽裡較量的兩岸三地學生,從九年前的四百組,如今已經超過一千六百組。

ATCC競賽 替3M無痕膠找到新用法

去年六月才從政大畢業的鍾雅雯和簡欣怡,順利進入人人稱羨的外商3M工作。這並非偶然。

大四最後一個學期,財政系的鍾雅雯、資管系的簡欣怡和另外三名同學組成的團隊,參加「ATCC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這項比賽,鍾雅雯是第二次參加,大三時第一次敗得很慘,連初審都沒過關。

失敗,是最好的老師。「我沒看清楚他們要什麼,」鍾雅雯檢討失敗原因,得到的結論是,必須站在企業立場想問題。她決定第二年捲土重來。

鍾雅雯利用選修行銷研究的機會,認識資管系和金融系的參賽伙伴。這一次,她字斟句酌,仔細思考出題企業3M丟出的每個問題,並設身處地推斷3M到底要的是什麼。

3M一直苦思,如何獨立販售知名產品無痕掛勾背後的無痕膠條。無痕膠條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便宜、黏性又強的泡綿雙面膠,參賽學生必須替3M找出如何讓無痕膠條勝出的方案。

創造新的市場

泡綿膠能使用的地方,無痕膠條由於價格太高,完全沒有機會,「我們必須找出新的應用,」鍾雅雯心想。這次她清楚判斷,3M出題的重點是創造新的市場,而非在同樣的市場裡打敗泡綿膠。

所以她們選擇避開泡綿膠市場,鎖定家裡有六歲以下小朋友的家庭,將無痕膠條應用到將小朋友的照片或紀念品貼在牆上。

決定三組學生團隊成敗的評審,不光是3M公司,還有大賣場內的真實顧客。

賣場這一關,鍾雅雯的團隊表現並不很好,原因在他們選錯了位置。選在收銀台後面擺攤,沒有考慮到顧客這時候已經結完帳,動線不順暢,而別組學生選在賣場裡,甚至在地上貼出顯眼的引導指標吸引消費者。

最後一關口頭報告,鍾雅雯這一組充分分工合作,有人負責市場調查,有人負責報告架構,平均分工,沒有誰是英雄,這一關,鍾雅雯這一組清楚的市場區隔,贏得了3M的心,拿下總成績第二名的佳績。

比賽過程讓鍾雅雯深深愛上3M的企業文化,她和簡欣怡也因此獲得3M的青睞,畢業後順利進入3M工作。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讓你的惡習,扼殺下一位領導人

原文出處:天下雜誌網站

 

別讓你的惡習,扼殺下一位領導人

再優秀的領導人也會有缺點,如何認知並改正自己的惡習,為組織培養出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領導人請注意,你管理風格中的某些惡習,可能會戕害部屬的身心健康,甚至扼殺培育下一位傑出領導人的機會。

這並非危言聳聽,有數字為證。

英國媒體《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今年十月報導,瑞典一項研究發現,壞老闆會提高部屬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包括心臟病、心絞痛等。
例如,當員工將自己所工作的環境評價為「不利心理的環境」,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工作,那麼,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其他人高出五○%。

這項「員工罹患心臟疾病跟老闆管理風格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是以三千名十九歲到七十歲的瑞典人為對象,研究期間長達十年,以受訪者在二○○三年的健康檢查報告跟在此之前的檢查做比較,並搭配職場關係的問卷調查而成。

壞老闆戕害員工健康

研究計劃主持人尼柏格(Anna Nyberg)在報導中表示,老闆對於員工的健康狀況扮演關鍵角色,因此,企業領導人提供部屬適當的資訊、支持與權力,清楚溝通並適時回饋,對於降低職場壓力、改善員工健康,會有正面效果。

企管界也提出類似的觀點,而且不只是員工的健康,更將層次提升到領導人本身的管理風格與行事習慣對培育人才的影響。

在達特茅斯學院的塔克商學院教授企管課程的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曾與全球超過八十名頂尖企業執行長為了培育人才策略而共事。據他觀察,企業領導人的行事作為往往是員工標竿,但再怎麼優秀的人也有 缺點,如果領導人無法認知自己領導風格有哪些致命的缺點,或是雖自知卻難以改變,這將阻礙組織培育人才。

他認為,最根本的做法,是徹底了解成為領導人的必備條件,並在成為領導人之前,就把自己的惡習改正、去除。

領導人惡習對培育人才影響

葛史密斯在《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中文版書名《UP學》,李茲文化出版)書中,歸納出領導人身上常見的數項惡習,例如:

一、否定式發言:在部屬報告一個想法或創意之後,主管常以「不對,不是這樣」、「但是,我不認為如此」起頭。或是「讓我告訴你為何這個行不通」,即使是好意,也已經傳達負面思考。

二、打分數:無法克制幫別人打分數的衝動,將自己的標準套在部屬身上。

三、懲罰說真話的人:難以忍受逆耳忠言,而那些不必要的攻擊,受害的往往是無辜而且真心想提供協助的人。

四、惡言批評:出言嘲諷或做尖銳的評語。

五、壟斷訊息:領導人不肯分享某些訊息,想藉此獨攬優勢。

六、過度介入:無法遏止對每一個討論提出看法的渴望。當部屬報告一個創意,老闆對他說,「很棒,但是如果你試試看這樣會更好。」

像這樣,或許可能部份改善部屬的創意,但卻將他的執行意願砍掉一半,因為老闆已經搶走他對這個想法的所有權。

一般關於培養領導人的議題,都把重點放在培訓課程、輪調不同職位磨練、派任海外拓展國際視野等方面。卻很少人探討,領導人的心態與習慣,其實才是能否培養下一位領導人的深層關鍵因素。

因此,每一位領導人必須誠實地檢討自己,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正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培養人才的機會,並亟思改進。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處:天下雜誌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6373

別讓你的惡習扼殺下一位領導人

再優秀的領導人也會有缺點,如何認知並改正自己的惡習,為組織培養出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領導人請注意,你管理風格中的某些惡習,可能會戕害部屬的身心健康,甚至扼殺培育下一位傑出領導人的機會。

這並非危言聳聽,有數字為證。

英國媒體《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今年十月報導,瑞典一項研究發現,壞老闆會提高部屬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包括心臟病、心絞痛等。
例如,當員工將自己所工作的環境評價為「不利心理的環境」,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工作,那麼,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其他人高出五○%。

這項「員工罹患心臟疾病跟老闆管理風格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是以三千名十九歲到七十歲的瑞典人為對象,研究期間長達十年,以受訪者在二○○三年的健康檢查報告跟在此之前的檢查做比較,並搭配職場關係的問卷調查而成。

壞老闆戕害員工健康

研究計劃主持人尼柏格(Anna Nyberg)在報導中表示,老闆對於員工的健康狀況扮演關鍵角色,因此,企業領導人提供部屬適當的資訊、支持與權力,清楚溝通並適時回饋,對於降低職場壓力、改善員工健康,會有正面效果。

企管界也提出類似的觀點,而且不只是員工的健康,更將層次提升到領導人本身的管理風格與行事習慣對培育人才的影響。

在達特茅斯學院的塔克商學院教授企管課程的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曾與全球超過八十名頂尖企業執行長為了培育人才策略而共事。據他觀察,企業領導人的行事作為往往是員工標竿,但再怎麼優秀的人也有 缺點,如果領導人無法認知自己領導風格有哪些致命的缺點,或是雖自知卻難以改變,這將阻礙組織培育人才。

他認為,最根本的做法,是徹底了解成為領導人的必備條件,並在成為領導人之前,就把自己的惡習改正、去除。

領導人惡習對培育人才影響

葛史密斯在《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中文版書名《UP學》,李茲文化出版)書中,歸納出領導人身上常見的數項惡習,例如:

一、否定式發言:在部屬報告一個想法或創意之後,主管常以「不對,不是這樣」、「但是,我不認為如此」起頭。或是「讓我告訴你為何這個行不通」,即使是好意,也已經傳達負面思考。

二、打分數:無法克制幫別人打分數的衝動,將自己的標準套在部屬身上。

三、懲罰說真話的人:難以忍受逆耳忠言,而那些不必要的攻擊,受害的往往是無辜而且真心想提供協助的人。

四、惡言批評:出言嘲諷或做尖銳的評語。

五、壟斷訊息:領導人不肯分享某些訊息,想藉此獨攬優勢。

六、過度介入:無法遏止對每一個討論提出看法的渴望。當部屬報告一個創意,老闆對他說,「很棒,但是如果你試試看這樣會更好。」

像這樣,或許可能部份改善部屬的創意,但卻將他的執行意願砍掉一半,因為老闆已經搶走他對這個想法的所有權。

一般關於培養領導人的議題,都把重點放在培訓課程、輪調不同職位磨練、派任海外拓展國際視野等方面。卻很少人探討,領導人的心態與習慣,其實才是能否培養下一位領導人的深層關鍵因素。

因此,每一位領導人必須誠實地檢討自己,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正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培養人才的機會,並亟思改進。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