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灣,許多地區房價高居不下
以致於很多人是無殼鍋牛
然而,新的建設案不斷推出,房仲業者分店愈開愈多
這是什麼狀況?

簡單的說,台灣的房政策思維
是把房屋當成「財產權」,而從來沒有從「居住權」的角度著手
所以,台灣的房屋、房價問題
不在於患寡,而在於患不均
看看一些財經類雜誌的介紹
不難看出房屋是許多「富爸爸」之人的賺錢工具
他們手頭上的房屋數量都是二位數字

所以,個人認為若要落實「居住權」來實施房屋政策
就要針對持有房屋數量多的人課予重稅,使他們不得不選擇將物件脫手
如此,因供給量增,房價自然下跌
這麼做,雖然會損及很多「富爸爸」的財產
但因為這些「富爸爸」不是財團,政府不必太顧忌
同時因為有很多無殼蝸牛族的老百姓可受惠
預期在政策推動上,整體來說是受歡迎的

這種思維下的「打房政策」可以是這樣:
1.假如 同一人名下持有的房屋數為超過5間,總價值超過○○萬元
如原本的房屋稅是x,持有屋數是N,則加重之房屋積為(N-5)x
換句話說:持有屋愈多,課的稅成倍數成長

2.如因課稅太重無法承受,可以選擇將部份房屋產權移轉給政府以抵稅
各縣市政府可以因此取得許多的房屋--特別是舊市區
將有助於推動市容改造或都市更新
(例如取得某範圍內所有的舊房子後,將之拆掉,改成綠地之類的)

3.為避免可能的作為逃稅
  例如產權贈予親人、自行成立公司或法人而將名下房產轉移等
  需要有些配套的措施來預防


我不是什麼土地政策專家,對相關法律也不熟
只是出於對「居住權」的關心,異想天開地想一想
不知道這種做為的可實施度有多少
不過,真的期待看到以居住權為本的政策可以在台灣實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