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知道多久前看過這部片子,還是一樣很感人。過去依稀的印象中,男主角之一的李爾德拒絕在禮拜天出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但今天重看,發現片子 中有很多值得深省的地方。

    其實,片子一開始介紹的男主角是亞伯拉罕。從一開始的喪禮的倒敘,到接著進入學校的風光等等;影片結束前,也是亞伯拉罕出車站,以及回到片頭的喪禮。若說 兩個主角「瓜分」的時間,亞伯拉罕的部份還比較重。(我還一度記成兩人都是劍橋的學生,今天重看,才想起兩人一開始沒什麼交集。兩人真正的交集,也是在田 徑場上的比賽時才首度碰面。)

可是,影響中真正感動人心的,不得不說,還是在李爾德的部份。那,怎麼會以「雙主角」的方式安排本片呢?導演如 此安排,我覺得是讓人感受到一些強烈的對比。

dvd附錄中的「預告片」一開頭就講到:「這是兩個跑者的故事。兩個人不只是跑步,更是藉此向世界証明一些東西。他們為了跑步犧牲了許多,除了他們的榮譽。」確實,兩個人都在証明一些東西。亞伯拉罕要証明自己的價值,要以成就擺脫猶太人悲苦的宿命、「打敗」那些「壓制」他們的人。所以,對亞伯拉罕而言,跑步是沉重的、有壓力的,是不得不贏的。一旦他輸了,就會沮喪莫名。李爾德不是,他知道上帝給他一雙快腿,是特別的恩澤,所以他是為了感受到上帝的喜悅、為了榮耀上帝而跑。跑步的過程中,他感受到喜樂;即使跌倒也堅持要贏,為的是把榮耀歸給上帝。所以他也在一次跑贏了之後,向記者們發表短講。

相反的,亞伯拉罕最後雖然也贏得了金牌,但他卻失落了:他覺得拿到了最高榮譽的奧運金牌,仍無法除去心 中的自卑.拿到夢魅以求的金牌,卻失去了下一個奮鬥的動力。教練等這金牌等了三十多年,很高興,亞伯拉罕卻高興不起來,獨自一人離開休息室,無意慶祝。直 到他回到英國,回到他所愛的人的身邊,才重新有了喜悅。

李爾德為了參賽而引起的種種困難,也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所面對的,今天的基督徒 也常常在面對。首先是他姐姐,深深擔心他因此迷失,不再忠於事奉上帝的使命了。這情形,對於認真於信仰,卻不是做全職傳道的基督徒來說,恐怕難免也會有。 身邊親愛的人不支持,確實會帶給當事人一定的壓力。若不是清楚使命,怎能做得到?

其次,他對禮拜天不出賽一事,也是在堅持過程中,遇到許多的 困難。他大可不必堅持,為何仍要堅持?首先,他想到這是他原有的信念,他也是如此教導別人的。如果他不做榜樣,怎能要求別人?即使接下來碰到許多困難,他 仍堅持。他一定也在當中反省過自己的信仰,也因此更堅定,更經歷神。後來禮拜天他沒有出賽,他到教會分享以賽亞書40章,如同他的信仰宣告:
「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他舉起眾海島,好像極微之物。…萬民在他面前好像虛無,被他看為不及虛無,乃為虛空。…他使君王歸於虛無, 使地上的審判官成為虛空。 …永在的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 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他知道世上一切名利,在神眼中都算不得什麼;而且,那倚靠神的人,將重新得力,得著真正的能力。就在李爾德讀經之際,畫面卻是出賽的亞伯拉罕及其他英國選 手在當天的比賽中一再失利,特別是亞伯拉罕未取得預賽冠軍時,是顯得多麼的失意。這樣的安排,無形中把倚靠神得安穩的李爾德和為了証明自己而努力的亞伯拉 罕做強烈的對比。所以,雖然亞伯拉罕先取得了金牌,當他看到李爾德跑步中滿足的神情時,他仍感到羨慕。

最後,這次重看,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李爾德被請到和包括王儲在內的「四巨頭」一起討論他拒絕出賽的事。以前看似乎沒什麼感覺,現在看,很深刻。李爾德和亞伯拉罕一樣,都 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在他面前的,全是當時相當有權勢地位的人。他獲得「接見」的榮幸,卻沒有因此而軟化了他的立場,王儲在內的巨頭們一一開口要求他為了國家榮譽放棄堅持,但他在巨頭們面前依然不改立場,反而強調對上帝的忠心是大過於對國家的忠心。堅持中,已經有委員漸漸認同他了。後來出現的林西及其提議,是很大的轉折,片中沒有交待為何林西知道這件事,但他的建議確實化解了在場所有人的尷尬,讓事情出現新 的轉機。但,換作是我,有可能為主堅持到這地步嗎?當權貴都在我面前要求我「暫時放棄」對信仰的堅持時,我可以繼續堅持下去嗎?想到認識的一位弟兄之前當兵時堅持不做假帳一事,即使鬧到將軍級的防區主任出面了也不讓步,也是同樣不簡單!堅持,不容易,但願意堅持,就是見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