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日,跑去聽了學弟們的「高調」音樂會

上次聽,好像是2001年還在當兵時的那次吧!

那一次,其實沒有太多特別的印象

但這一回,確實讓人感受到許多不一樣,甚至有種「刻意高調」的感覺

過去參與的管樂團演奏音樂會

都是很單純的音樂演奏

重點都會擺在努力把曲子呈現好的方面

然而,這次的幾個不一樣,可真讓我有點大開眼界

有那些不一樣呢?

1.  儀表

過去自己參演的年代,都是穿白襯衫加西裝褲

這回大家(除了敲擊樂和女生外)都還穿了西裝外套

挺不一樣的

然後,我又發現有學弟留貝克漢頭,甚至豎笛首席是留明顯的馬桶蓋頭

喔…相較之下,過去的裝扮可真是單純啊…


2.  有爵士鼓和bass的出現

印象中,這都是「熱門音樂」樂團的組合中才會有的

怎麼和管樂隊擺在一起呢?

說爵士鼓是為了增加打擊樂的表現,我可以想像

但bass…又不是說像國樂團缺低音樂器才加入了double bass

這…真的讓我難以想像

(而且,不曉得是不是不習慣,還聽不太出來bass的聲音)


3. 小號、法國號、長號等,常在換曲目時如同重新洗牌的「換座位」

過去,一個人在一場音樂會中,是該樂器幾部的,大概從頭到尾都在該部,所以不必換

這回,不知道是否是這些樂器的演出者水準接近,所以輪流讓他們吹奏不同部,而有這樣的換位子情形

這種做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啊?


4. 到台前的獨奏秀

這次音樂會,有多次樂器獨奏的片段,演奏者走到台前秀獨奏

秀完當然不會忘了敬個禮,台下也回以掌聲

這和過去留在原位上的獨奏很不同

似乎更多突顯個人,而不是整體的表現


5. 拍手、唱歌、舞蹈等變化

這次也看到有幾次,台上沒吹奏的人有時會開口唱歌、拍手

甚至有至邀請觀眾一起拍手的互動

最特別的,是其中有幾位就到台前跳舞、唱歌等

這些變化,確實讓整場音樂會熱鬧不少

也不禁聯想:這些變化,是否讓管樂演奏的部份淪為配角?

再聯想:音樂會,真的要有固定的型態嗎? 或許取悅觀眾,是更重要、更被重視的也不一定


在看到這些變化中,也不禁反省:是否我已算「老人」,所以沒跟上這些時代的變化、覺得不習慣?  哈哈!

話說回來,這場音樂會中,還是有很多昔日記憶的思緒跑出來

像在安可曲的校歌中

演奏的版本和印象中在朝會吹奏的有點不同,是更適合室內音樂會演奏的版本,聽起來頗不錯

口中唱著熟悉的校歌,也有種莫名的感動

當然,也不禁回想到曾在扶輪社邀請的遊行中,大家不會演奏校歌的尷尬事件…

(當時的這群人,可是團史介紹裡提到的曾參加日本濱淞亞太管樂節的同一批人…)

中場休息時,遇到五字頭tuba王永昆學長,真的幾乎沒什麼變(連身材也沒變!)

他再次邀請我回去參加校友團綀

要回去參加嗎? 我目前也還沒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