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To End All Wars這部電影,我是從楊腓利所寫「另一個世界的傳言」中得知的。這部電影片名中文翻譯有「終止戰爭」以及「戰俘集中營」(書中則譯為「決戰帝國」…),前者較接近原片名翻譯,後者則較接近片中內容。換句話說,這部片子的主要場景,都是在二戰的集中營:日軍位於泰國的英國戰俘集中營。

這是件相當有趣的事:To End All Wars,要終止戰爭,怎麼會在集中營? 那不是集中戰敗者的地方嗎? 這正是這部片名有意思的地方,這也讓這部片子的中文翻譯難以精準到位。若按楊腓利在書中所寫的情節摘要,電影劇情應有大幅改篇爾聶個人的實際遭遇,但感人的情節,依然有在片中呈現。

片子的一開始,從爾聶在蘇格蘭從軍開始,主角的口白中說:他為了自由、為了終止戰爭(to end the war),因而決定中止學業參戰。這句話,和片名相呼應。然而,接下來的畫面是蘇格蘭人們觀送這支軍隊出征,口白就帶到:他們在新加坡吃了敗仗。然後,片中沒有任何戰爭場面,直接帶到他們被送到戰俘營的事了。

在這部片中,有幾個重要的角色

坎貝爾少校:在曾經救了他的部隊指揮官被日軍處決後,他一心想逃跑,向這些不仁道的日軍復仇。我不確定實際狀況如何,但劇情中刻意安排他這個角色,似乎在和眾人的轉變做對比。一心想執行逃跑計畫的他,甚至出賣了大家組學習團體叢林大學、美國佬私下和泰人交易等兩件事,因為他覺得這些事讓愈來愈多人不想參與他的逃亡計畫。

美國佬:透過和泰人,甚至是日本人交易,換取好處的人;那裡有好處,就往那裡鑽。片中遭到出賣而處罰後,性情轉變,開始加入叢林大學。

Dusty: 精通日語,比主角一行人更早來到集中營的人。熟讀聖經,將神的話語帶給營中的人們。他也多次展現因著信仰而有不凡的表現。

爾聶(Ernest): 劇中主角。一度重病垂死,被放到「死人之家」,卻因Dusty看出他似乎病不致於死而給予特別照顧(甚至是牲犧自己的食物給他),逐漸康復。因曾透露希望戰後當老師,在養病中有人邀請他教書,似乎也帶給他一線希望,使他康復,成為戰俘營中「叢林大學」的第一位老師。

 

除了爾聶受照顧而康復之外,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有:

1.當日軍發現鐵鍬有少時,威脅要有人負責,否則就要大家付出代價(片中,日軍槍舉向戰俘們,意圖槍決;按楊腓利所寫,似乎日軍已先殺了一人,要求沒人負責的話,就要逐一殺死大家)。此時,被大家認為自私的美國佬站了出來,被憤怒的Ito軍官成下半身癱患。就在此時,日軍才發現只是清點錯誤。大家才發現美國佬不是自私的為自己,而為了救大家。(依楊腓利所寫,這件事實際上是戰俘營氣氛改變的關鍵,甚至早於叢林大學的開始)

2.當坎貝爾少校等5人利用叢林大學畢業晚會時逃跑的意圖失敗後,面臨被槍決的命運。其他參與者已被槍決,Ito等著用武士易砍下他的頭時,Dusty站出來,向Ito提出請求。沒有人知道Dusty說了什麼,但Ito以日語告知其他日軍:放了少校,有人代替他;這個人,就是Dusty自己。Ito以認為Dusty迷信的信仰,將之釘在小型十字架上處決,Dusty也毫不猶豫地接受。片中,當Ito看著被立起、釘著Dusty的十架時,臉上也有液體流下,是汗? 還是淚? 也因為Dusty的死,爾聶深刻地思想從Dusty聽到「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等處聖經經文。

3.最後,因日軍戰敗丟下戰俘們逃走了。但片中沒有交待為什麼,Ito被坎貝爾少校抓住,報復性地欺凌之,甚至準備拿武士刀殺了他,被爾聶阻止,少校在此時才發現自己錯了,不應該再這樣對待。無奈Ito利用這個空檔,自己拿武士刀自殺了。Ito的這個舉動,反而讓原本想殺他的少校痛悔不已,將Ito抱在懷中痛哭。

 

看完全片,再回頭來看:為何會一部談集中營經歷的電影,會將片名取名為To End All Wars。稍用心想一下,應該不難猜到:惟有以寬容和慈愛面對所謂的「敵人」,才是真正終止所有戰爭的途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